媒介景观与虚实共构空间:光环境艺术范式演进研究
2023-04-28
来源:现代传播
作者:张林、许寒添

94840
导语: 运用范式相关理论研究光环境艺术的发展演变,是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 光环境艺术范式主要有四种:以环境亮化与照明为目的的功能范式;以环境美化和构建视觉重点为目的景观范式;以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媒介范式;以建构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打造虚实共构空间为目的的后人文范式。 对四种范式演变的界定与分析,可为我国光环境艺术实践创新提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导引,为本学科建设厘清路径与方向。
【内容摘要】 运用范式相关理论研究光环境艺术的发展演变,是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 光环境艺术范式主要有四种:以环境亮化与照明为目的的功能范式;以环境美化和构建视觉重点为目的景观范式;以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媒介范式;以建构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打造虚实共构空间为目的的后人文范式。 对四种范式演变的界定与分析,可为我国光环境艺术实践创新提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导引,为本学科建设厘清路径与方向。
【关键词】 光环境艺术;范式;媒介景观;虚实共构
一、光环境艺术与范式研究
当我们谈论光环境艺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对于一个新生的学科总是要面临这样的审视与疑问。
“光环境”一词最早源于建筑环境工程学,是研究光及相关因素在建筑上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分支。自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对光环境的研究在两个维度上逐步深入。 基于工程学方面,首先一些研究者投身于光环境对农业、林业等相关领域影响的研究,探索光环境在家禽养殖①、森林培管② 等领域的功能效用,在光对非人体的效用研究上做出了探索;其次,高履泰、陈仲林、奚于成等学者研究包括照明水平、眩光、亮度分布、光影、光色、颜色显现等参量在视觉环境的影响作用③,并且尝试将光环境的环境效用与心理学、人体工学、视觉环境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④。 光作为一种建筑审美与造型元素也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提出光环境作为一种建筑的“附加物”,具有丰富空间内容、装饰空间艺术、烘托空间气氛的作用。⑤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光环境研究整体方向也呈现出从建筑照明工程向建筑照明设计过渡的发展路径,出现了“从照度计算到美学评价的动向,从数量到质量的动向”⑥。
因应自上个世纪末开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照明技术变迁,2013 年中国传媒大学率先在国内设立光环境设计本科方向,提出光环境设计“作为一种公共信息载体和公共艺术行动,是一种人与城市之间的交互性景观”⑦。 随着对这一学科的认识逐步深化,我们认为,光环境艺术融合了艺术学、媒介研究、传播学、新媒体技术、媒介环境学等相关学科,是研究“光” 介质在现实或虚拟空间中,实现视觉满足、信息传播、艺术呈现和文化承载等功能的理念和技术及其他相关要素的新型交叉学科。光环境艺术围绕构造“艺术 + 人文 + 科技 + 生态” 四位一体光影空间,广泛、深度参与夜形象规划设计、文旅夜游光环境设计、大型展演视知觉设计、虚拟光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公共空间建设。 这样的认识和定位,让“光” 从环境设计的附属者、被动参与者,逐步向“以我为主” 进行价值挖掘和培育方向的转变,与此同时,亟需相关研究跟上实践进展,向建设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的方向发展。
从学科研究的角度看,光如何被人类发现、利用特别是近几十年光环境艺术创作实践缺乏历史的、系统的梳理,而这是建立理论框架的前提。 如何对其进行梳理,范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路径和理论基础。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 T. S.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的概念,认为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⑧研究指出,范式“是科学群体所认可和接受的概念、方法和科学体系”⑨,“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为这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们提供了模型问题和解决方案”⑩,“只有获得明确的具有约束力的‘范式’,这个科学领域的发展才标志着走向成熟”I1。 “‘范式’确定后,科学共同体的研究都不必从头开始,新老成员都在‘范式’的基础上研究‘范式’ 所提出的新问题,他们可以深入研究本领域最前沿的重大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疑难,提高工作效率。”I2这里所说的“范式”,可以理解为:历史地看待某一领域研究对象的发展,将实践中成熟的经验、阶段性特点加以系统化、理念化、模式化,形成普遍认可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为新问题的提出、新趋势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参照。 对于新兴的光环境艺术学科来说,借助“范式”这一理论及相关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刻认识光环境艺术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和模式,聚焦行业实践所展现出来的演进态势,构建认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使理论与实践产生更紧密的互动,进而为行业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急需的人才培养找准明确的方向。
二、光环境艺术范式的演进
国内光环境艺术范式的转变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驱动、以光媒介工具的技术迭代为基础进行的。 需要说明的是,范式演进不是简单的新的取代旧的,不同的范式可以同时共存,这一过程展示的是认识和实践的逐步深化。
(一)功能范式
功能范式,简而言之就是功能至上,即任何设计都要保障产品功能及用途的充分实现。 芝加哥学派代表性人物路易斯·沙利文(Louis HSullivan)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I3光被发现和利用的革命性意义就在于它的视觉功能,使人获得更大的安全活动空间。 光的功能性演进主要是围绕光源的迭代进行的。中国和西方的科学家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对光的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光的镜面反射和小孔成像原理。 随着“波动光学”和“量子光学”以及光度学、色度学的发展,近代光源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已经奠定,相关研究则进一步拓展了光在功能应用层面的可能。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光源在光效、显色性、使用寿命等方面不断进步。 近 40 年来,半导体光源的出现,在能耗降低、体积变小、光谱灵活性、操控便利性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使光的功能在更高程度上满足人类需要,为拓宽应用领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与其他范式相比,在功能范式中研究路径更强调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对参与人员、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要求更高。 无论国内外,从事相关研究的单位多是具备较强工程学科体系的高等院校或者研究机构,而且由于功能主义范式本身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科研单位开展研究往往也有明确的侧重点。 在国内,如清华大学已经开展了有关照明光色等方面的研究;同济大学则保持其在光源研究与健康照明领域的优势;天津大学多年从事图像数字化方法的测量、评价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等。I4在国外,如法国里昂的飞利浦室外照明应用中心(Philips Lyon Outdoor Lighting Application Centre)、美国伦斯勒工艺研究所的照明研究中心(Rensselaer Lighting Research Center)则依托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多方联合,开展了包括建筑照明、光源技术开发、光与健康、人因研究( human factors)等多维度的功能性探索。I5近年来,随着学科交叉的深入,相关研究出现了更多细分的方向,如对于“易犯罪”空间的研究I6、生物在光环境中的行为学研究I7、光环境中的人居健康研究等I8,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功效学、心理学和生理学诸多领域I9。 可以说功能范式的研究为相关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实证研究和技术支持。
在光环境艺术的范畴里,功能范式看上去跟艺术“距离”较远,但它是后来发展出的一切更为“艺术”的范式的基础,更何况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化场景照明也是很多艺术作品环境的底色。
(二)景观范式
“景观” 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指涉不同。 景观对应landscape时,通常指物质层面的可视化的风景,包括自然的、人工的;景观对应specta⁃cle时,偏向于哲学层面,更多指向符号、图像等非物质存在。 本文所指景观,包含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内涵和外延。景观范式是功能范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其强调光不仅仅是附属的“亮化”,更是主动的“美化”;不仅仅是服务“外观”,更要透射“内涵”;在突出审美价值的同时,也赋予深层的文化意义。
在光环境艺术中,景观范式兼有空间属性与文化属性。 空间属性方面,光成为服务于构筑物空间结构、肌理呈现与装饰效果的重要手段。 正如路易斯·康(Louis Kahn)所说:“光与空间形成了共振,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20而不同景观的空间光环境设计,更多服从于人的活动需要和审美需要,其视觉品质及所形成的场域特质显著地影响人的心理体验,进一步触发人的各种行为。 文化属性则更为宽泛,具体表现为夜景与夜形象的表达,是政治、经济、人文等现实诉求和历史积淀在视觉层面的投射。 自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夜景亮化、美化有两个发展取向,第一种是城市夜形象构建,由多个标志性景观组群光环境的铺排渲染,展示政治祥和、文化自信的国家风貌,代表性的场景包括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 杭州峰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政经文体活动;第二种是地域文脉和文化符号的挖掘、呈现,为经济和文化活动提供高质量的空间依托,为文旅产业赋能,拓展夜游市场,这主要体现在各地大力打造的特色夜经济区,如西安的古都风韵、成都的休闲胜地、重庆的8D魔幻城市等,吸引着大批游客夜晚去打卡游览,成为各个城市另一张靓丽的名片。
在我国城市光环境项目数量快速扩张的阶段,景观范式也逐渐暴露了诸多问题。 如视觉符号的随意堆砌(龙凤造型)、甲方拍板定案的“权力审美”、照搬国外城市模板的“ 贪大求洋”,还有建筑之间为了争夺夜间视觉焦点的“亮度攀比”,都成了景观范式盲目发展的体现。 在光环境艺术范式的转化过程中,不同的范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 景观范式一些理念甚至走向了与功能范式背道而驰的方向,比如泛光照明的滥用不仅造成了亮度能效溢出,导致眩光污染问题,同时也造成了电能的能源浪费。城市溢光在空气悬浮物的反射作用下,提高了天空背景亮度,甚至会影响到天文观测和鸟类、昆虫的栖息,不利于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对于色彩模板化运用,如蓝光象征安静,绿光象征生态等手法也往往和观看者预期的感受背道而驰,尤其是蓝、绿、紫等冷色彩光在建筑物立面上大面积、长时间地投照令人产生不适。21
(三)媒介范式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光环境艺术呈现出一种从工具向媒介演变的趋势。 当人们感叹往日街头的叫卖声、小吃摊的香味在城市中越发难以感知时,媒体立面、广告灯箱则充斥在街头巷尾,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实在性与身体性感知进一步被视觉感知取代。 以光视技术为核心的体验性媒介技术(experiential technolo⁃gy)22将城市转化为一种以视觉为主导的知觉空间, 呈现出一种“非地域”的特征 (non⁃place)。 随着信息传播的泛在化,空间环境(不限于建筑) 作为信息界面应用越来越普遍,功能越来越强化,实现了数字景观与城市环境特别是建筑(群)的结合,我们把这种光环境艺术的呈现方式称为媒介范式。
媒介范式由来已久。20世纪30年代商业繁华的上海滩,每到夜晚霓虹闪烁、流光溢彩成为时代的标识。那时的霓虹灯主要用于店铺名称的凸显,这是早期的光用于信息传播的样态,时至今日,这一功能应用也十分普遍,此处不再赘述。 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一下是近年来异军突起、受到广泛关注的城市界面的信息呈现的潮流。
与景观范式相对而言,媒介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光环境艺术的重点从“视觉焦点争夺”转移到“内容呈现” 上。 媒介范式可以是城市形象尺度的,比如各地大量出现的“一河两岸”灯光秀,代表性的杭州钱江新城灯光秀,由70万盏LED灯组成,安装在钱江新城核心区沿岸的30栋高层建筑外立面上,将自然山水、人文、建筑及杭州logo等元素轮番播放,连成一幅巨大的画卷。 媒介主义范式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是文字的,如各种节庆时地标性建筑上的标语口号;也可以是非文字的,包括光环境艺术的造型、色彩、动态等,无不传递信息,美国的帝国大厦有著名的亮灯仪式,春节期间经常亮起中国红,以示对中国传统的重视。
宏观尺度的媒介范式光环境艺术,与景观范式有相当程度上的重合,我们将其称为“媒介景观”。 这个词既强调了光环境具有传播界面的特质,又考虑了带有这样界面的建筑、景观往往体量巨大、造型夺目,其承载的信息不像一般大众媒体那样以数量和时效为重,而在于引起注意、受到震撼的纪念碑式的存在。 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在夜晚的轮廓线中,确定一个突出的位置已成为一种微妙而强有力的广告形式。”23
媒介范式作用于建筑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建筑失去自身的特征,脱离其功能性,墙体的承重、保温、采光等功能被其他诸如框架结构、屏幕和影像等设备设施取代,成为服务于视觉的纯粹平面。 而很多图像内容千篇一律,体现不出传播内容的独特性,对建构地域、城市形象帮助不大,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投入产出失衡。
(四)后人文主义范式
后人文主义( posthumanism)是与启蒙时代以来的人文主义相对而言的。 后人文主义就是要“挑战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在本体论上以及伦理上的区分”24,因此,倡导去人类中心化和人类与万物和谐共生,是后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后人文主义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普遍影响,“后人文主义研究涉及诸多学科,从而打乱了传统学科设置和研究范式之间的森严壁垒,有助于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融通”25。作为多学科交叉产物的光环境艺术专业,对其有参照意义的是后人文主义影响下的文化技术范式研究,“通过对技术、文化和人类关系的重新定位,将身体、媒介、符号等技术视角一同纳入了文化研究范畴,确立了打破主客二元对立、探索人类与非人类共生模式的后人类取径”26,由彼及此,我们把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和人与环境共生、交互作用,这两个正在发生并预示着未来的趋势作为后人文主义范式加以研究。
以媒体融合创新为特征、以5G技术为支撑,人工智能、人机共生迭代更新的信息化时代,万物智联将融合、重构和赋能各个领域或行业。 与光点像素的理解互动,成为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虚拟的数字化身能实现甚至超越日常的交往场景,“如今人们却越来越多地通过媒介化的社会互动,在虚拟空间建立替代性的社会意义”27。 光环境艺术与日常空间紧密结合,人与光环境共同作为一种媒介存在。28人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互动使光环境具有超越传统城市设计与城市夜景照明的意义,而虚拟环境中的光环境体验仍然无法彻底脱离真实空间的干预与影响,虚拟与现实互相融合共生的光环境艺术所创造的“空间环境”,我们称其为虚实共构空间,它在未来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里将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虚实共构光环境以艺术与科技为依托,是一种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创作的新型艺术形式,它将造型、表演、动画等艺术形式与工业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等科技手段融合在一起,所创造出的虚拟环境与实际环境相互共构,制造多层次的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 如果说媒介范式的光环境是建立在人对于图像的光点像素化的视觉图式的接受与习得之上,那么后人文主义则借由光电信号的实时传播,光环境对于人的知觉认知的仿拟、反馈甚至介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基于多通道视景同步技术和立体显示技术的CAVE系统、Oculus Rift头戴显示器的VR系统等虚拟现实设备和AR的微软抬头显示器Microsoft HoloLens等虚拟设备,都在不同程度构建一个内部自洽的拟态环境,而非是媒介主义的贴片式建筑。
当然,“去人类中心化” 并不是“去人化”,而是强调万物和谐共生,我们前面所说的光环境艺术范式几种形态存在的问题,在后人文主义范式下找到了解决的思路。 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生态光环境设计,研究光对人的健康、生理节律的影响,推广绿色低碳技术,通过对光的控制营造健康的、高质量的空间环境。与历史同时空“对话”的人文光环境设计,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将地域文化符号和历史情境、事件融入到光艺术中,重点唤起当地人的记忆,防止千城一面。
三、范式演进对当代光环境艺术实践的启发性
(一)影响光环境艺术范式演进的动因
1. 人的需求层次变化
总体上看,光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满足需求的层次也遵循着从低到高的过程,当然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关系。 生理和安全需要更多体现在功能范式上,归属和爱的需要、审美需要更多体现于景观范式,认知需要主要体现在媒介范式上,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后人文主义范式中有所体现。 这说明,光作为生活必需品,对它的需求的变化基本与人的总体需求一致,这是推动光环境艺术范式演进的内在动因。
发现并善用人的内在需求打造光环境艺术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研究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建设了光环境情境模拟与虚拟仿真实验室,重点开展光视审美效应研究、光环境情境模拟研究、光环境虚拟仿真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借助视觉心理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知识和方法开展实验,深入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通过光环境的变化干预人的行为、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的基本规律,开国内这方面研究的先河。
2. 技术加速升级迭代
人类历史上相当长时间内,与光相关的技术主要体现在光源上。 光源技术的进步开始阶段相当缓慢,并且都是朝向如何提高照明品质目标前进的,相关控制系统的发展与反光器材料的改进也影响到光环境艺术的照明呈现,功能主义范式聚焦于这一方面。 随着光源及相关技术和工艺的提高,与审美和视知觉体验相关的景观主义范式才得以出现。LED的出现是光源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大大加快了光源迭代的速度。 以中国为例,2004年科技部启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2007年半导体照明逐步取代白炽灯照明,2012年逐步取代荧光灯照明。 半导体照明相较于传统光源有众多优点,如节约能源、响应速度快、长寿命、体积小、部件结构稳定,能适应各种恶劣条件29,可控性相比传统光源也大大增强,其主流控制系统包括总线式智能控制系统、网络照明控制系统和一体化系统等,可以在不同层面实现对包括光源亮度、色温、色彩的调控和与影像的匹配,甚至配合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系统的接入。 与此同时,光环境的非视觉效用也被进一步开发,其在生理理疗、儿童智力开发、促进动植物生长等领域的应用被进一步发掘。30
3. 城市发展跃迁
光环境的升级与城市化水平呈现高度的相关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不仅在空间尺度上进行扩张,同样也在时间维度上向夜晚进一步延伸。 城市的发展作为世界性的课题,为光环境带来新机遇、新发展,同样还有新问题。在中国,近几十年来的高速城市化同样带来了光环境的跨越式发展。 同济大学郝洛西教授 将中国的城市光环境发展 (1992—2012)分成三个阶段,从点(标志性建筑)和线(城市轴线)向面(区域) 扩展,到城市的高速发展要求光环境设计等匹配工程同步跟进,再到“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光环境的新课题。31国家近年来也越来越关注光环境的发展问题,2019 年来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澘力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 等指向性文件,“夜经济” “夜间旅游” 成为社会大众与学者关注的焦点词汇,掀起了行业发展的热潮。32
(二)光环境范式演进的走向
随着技术的迭代和创作观念的转变,光环境艺术在照明功能日益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向更美、更有内涵、更多视觉幻象的方向各自深入,范式由此确立。 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的丰富,同一项目可以兼容不同的范式,发挥各种范式的优势,建构立体的表达空间。 特别是范式演变到目前阶段,自觉兼容的创作理念越发受到重视,比如,以景观范式为主的创作中,功能的完备程度、人的生理节律、自然的可持续程度都被纳入到需专门考虑的范围。
就目前来看,功能范式仍然是光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而在景观与媒介主义范式指导下的光环境商业项目则在国内占有较大比重,这也是城市发展、夜生活丰富的必然结果。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光环境会呈现出更加复合多元的面貌,一方面在工程层面会更加智慧,与互联网、云端技术进一步结合;另一方面与虚拟技术结合形成“虚拟现实连续统一体(VR continu⁃um)”33,以光为媒介将现实环境与虚拟图像进行结合,用户可以进行高真实感的交互式三维浏览与操作,为光环境艺术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光环境艺术范式折射出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的难度
光环境范式演进面临的难题主要在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缺少专业能力强的人才。 这是新兴交叉学科面临的普遍困境。 一方面,光环境艺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把艺术学、设计学、传播学、戏剧学、建筑学、新媒体技术等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系统,形成专业特质;另一方面,融合中的知识框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甚至是试错,而学生面对来自不同学科的异质的知识以及由此建立的课程体系,往往表现出不知所学为何的状态,人才培养的“综合”与“专精”上存有矛盾。 环境设计(光影空间艺术)专业前三年课程地图见图 1。
四、结语
广义上的光环境的发展史几乎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 然而狭义的光环境艺术范式研究却只是晚近的事。 光环境艺术是一个新生的领域与方向,不同范式光环境艺术研究齐头并进、融合生长。 在时间的长河里,功能范式视角下的光源技术还能发生什么革命性突破?景观范式的光环境艺术如何缔造中国气派? 媒介范式的光环境艺术能否会像《三体》中描绘的那样将信息“闪烁”在虚空中? 后人文主义的光环境是否能够实现虚实空间自由转换? 这些问题都将吸引人们更多了解光环境艺术,创造光环境艺术的新范式。
图1 环境设计(光影空间艺术)专业课程地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① 田中克英、方德罗:《鸡的光环境与光照管理》,《家畜生态》,1983年第2期,第55-62页。
② 安藤贵、潘国兴:《林内的光环境———非皆伐作业法的基础理论》,《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86年第1期,第44-49页。
③ 陈仲林、奚于成:《建筑光环境评价方法》,《照明工程学报》,1992年第4期,第35-39页。
④ 高履泰:《建光环境理论的探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第83-92页。
⑤ 黎志涛:《人工光与室内设计》,《建筑学报》,1989年第1期,第25-29页。
⑥ Mark Stanley Rea. IESNA Lighting Handbook: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The Iluminating Engineering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2000. pp.351-367.
⑦ 张林、杜彩:《光环境设计学科建设构想》,《现代传播》,2013年第12期,第118-121页。
⑧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79页。
⑨ 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⑩ 罗建中:《领域知识工程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年版,第50页。
I1 I2 曾令华、尹馨宇:《“范式”的意义———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文本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74、75页。
I3 Sullivan,Louis H. The Tall Office Building Artistically Considered. Lippincott′s Magazine,March 1896. p. 403.
I4 张明宇:《国家城市照明教育、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预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6-7页。
I5 刘木清:《LED对照明学科的深远影响》,《照明工程学报》,2014年第6期,第1-7页。
I6 马瑞:《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1页。
I7 张泽、汪慧菁、黄志力:《光波长与强度对小鼠睡眠觉醒行为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暨换届
会议论文汇编》,2015年第55期,第1页。
I8 郝洛西、曹亦潇:《面向人居健康的光环境循证研究与设计实践》,《时代建筑》,2020年第5期,第22-27页。
I9 张明宇:《国家城市照明教育、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预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2页。
20 李大夏:《路易斯·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21 马剑、王立雄:《城市夜景发展中的探讨与反思》,《城市规划》,1999年第6期,第43-45页。
22 Coelho C,Tichon J,Hine T J,et al.Media Presence and Inner Presence:The Sense of Presence in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ies.Amsterdam:IOS Press.2006. pp.25-45.
23 Dietrich Neumann. Architecture of The Night. World Architecture. 2001. p. 74.
24 25 肖明文:《身体、机器与后人类: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救人就是救自己〉》,《文学理论前沿》,2014年第2期,第37、33、39页。
26 刘永强、吴宏宇:《文化技术理论: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身体、物质与符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第84页。
27 程士强:《元宇宙的空间生产与空间正义———以元宇宙“虚拟城市”为例》,《河北学刊》,2022年第5期,第182页。
28 王坤宇:《论后人类审美的三个维度》,《学术研究》,2021年第3期,第160-166页。
29 Guo Hua,Zhou Taiming. Expected Application of LEDS in City Landscape Lighting. International Forum on LED Semiconductor Lighting,2004. pp. 137-139.
30 梁人杰:《智能照明控制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照明工程学报》,2014年第2期,第24页。
31 郝洛西、杨秀、曾堃、金绮樱:《中国城市照明规划的探索与实践》,《照明工程学报》,2012年第S1期,第18页。
32 储德平、廖嘉、玮徐颖:《中国夜间经济政策的演进机制研究》,《消费经济》,2021年第3期,第24页。
33 周忠、周颐、肖江剑:《虛拟现实增强技术综述》,《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年第2期,第158页。
(作者张林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副教授;许寒添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环境设计系讲师)
编辑:严志祥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中国照明网"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国照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
2.凡第三方提供的稿件资料或转载的文章,目前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只有登录之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评论
在线评价